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论文频道
 
 网站首页 | 论文频道首页 | 小学语文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小学英语论文 | 小学体育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小学美术论文 |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 初中数学论文 | 初中英语论文 | 初中历史论文 | 初中政治论文 | 初中物理论文 | 初中化学论文 | 初中生物论文 | 初中地理论文 | 初中体育论文 | 美术 | 品德
 高中语文论文 | 高中数学论文 | 高中英语论文 | 高中历史论文 | 高中政治论文 | 高中物理论文 | 高中化学论文 | 高中生物论文 | 高中地理论文 | 高中体育论文 | 美术 | 音乐
 栏目类别:论文发表网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更新时间:2017/2/1 17:13:00  浏览量:3067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关系着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人生观念,是课堂纪律的保证,更是人生的一盏指明灯。在如今的社会,道德教育已经被提到了很高的层次。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受到各种各样的道德教育,无论是书面上的,还是口头的,或者是身体力行的。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是学生系统化学习思想品德的第一课,因此,优化学习过程非常重要。本文笔者针对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教学品质的提高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对策;主动性

  前言: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主性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并且也会出现精力分散,兴趣不高的现象。从全方位发现小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细致分析其原因,才是解决的关键。从普遍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实践中,能够发现不少小学生的学习问题,例如兴趣不高,精力不集中,学习缺乏计划,理解不深刻等等问题。而对于每个教学班级而言,又可能存在不同的教学问题。不论是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个性化的教学症状,都应该对症下药,才能有所突破。

  一、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生对教学知识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

  小学生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而品德与社会却很难抓住他们的思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教学内容的单一,使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感。在教学课堂上表现为课堂表现不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等等。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品德与社会本身的枯燥性有关。因为在其中会有很多教条化的东西,学生在多次重复中,会因为记忆疲劳而出现兴趣降低的现象。其实在教学中会发现,当开始一门新的课程的时候,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但是这节课接近尾声,或者是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和再度理解的时候,情绪又发生了变化,表现出依赖性和延后性。

  (2)课堂氛围比较低沉,师生缺乏互动。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的传统课堂中,多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而这一形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且很多老师抹杀了其行为的指导意义,突出了教条化思想。这些片面的思想,导致整个课堂氛围沉闷无趣,学生或是有了睡意,或是开小差,或是和他人说话等。

  分析其原因,可以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角度出发,没有真正理解品德与社会的思想品质,没有理解其教育意义,反正是没有将真正的教学意义体现在课堂之中。而且单方面评价形式也使得这一教学意义变得浅薄,学生没有从理解和影响自己日常行为的角度来学习。

  (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视野比较狭隘。

  小学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老师来实施,而普遍来看,老师们的教学方法并不多样,甚至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导致在学习形式上过于简单,学生视野得不到开拓,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意义发挥不充分。特别是在教学效果方面,更是没有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其学习思想。

  分析其原因,在于教师的自我要求比较低,创新性不强,没有做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科学统一,将小学教学看成了一件过于简单的事情。从这个方面分析,只有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才是可行的学习方法。

  二、如何解决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加入生活元素,趣味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参考,而不是教学的唯一内容。在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网络的铺展而变得越来越宽泛,甚至每一个简单的知识点都能够拓展很多。加入生活元素,意味着将教材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接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学生更容易进入状态。而在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时候,老师也可以用生活的例子来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也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而且小学品德与社会本身就应该是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导,对他们思想的塑造,加入生活元素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而有意义。

  (2)增加互动次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互动性不仅是老师提问学生,学生回答老师,还有相互提问的环节。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老师思路,老师也知道学生学习的症结在哪里。增加互动次数,讲解新知识的时候,要试着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步步引导他们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给他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在老师发现学生的互动性欲望降低的时候,就是学生表现出学习疲劳的状态了。这时要放慢教学脚步,用一个品德小故事或者是小笑话来活跃一下课堂氛围,让更多的同学打起精神来。

  (3)丰富教学形式,加入情境化教学。

  教学形式多样化能够改变单一的教学视野,也让学生在变化的教学方法中体会到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乐趣。采用情境化马洪林教学的方式,在故事改编、场景演示等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而且和生活贴近的场景更能完善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将学习和使用知识融为一体。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却是可以通过教学状态和教学方式来改变和纠正的。老师要通过日常学生学习状态和考试成绩的综合结果来发现细节的教学问题,针对性改变教学计划和方式,全面提高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231-231.

  [2]杨今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07(Z1):99-101.

  [3]徐莺歌.通情动情,智慧课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加强情感教育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1(9):139-140.

 与教学问题有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 暂无
 热点推荐
CopyRight @2018   论文发表最好的网站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