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注重“生活化教学”,却忽视了在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品德,没有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如何参与社会,了解社会。为了让“品德与生活”课程真正回归到生活中去,笔者设计了品德与生活作业。这一作业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使所学知识直接深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
关键词: 小学;品德实践活动;作业优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现在,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十分注重“生活化教学”,却忽视了在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品德,没有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使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一、实践课程
“春天的种植”一课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前不久,笔者组织本校二(1)班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种植、发现研究、布置植物角等活动,有效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并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对在活动体验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解决,并通过分享成功与喜悦,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笔者在课前进行学情调查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后,专门设计了一份“春天的种植”实践活动作业单。
二、研究方法
二(1)班38位学生参与活动,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根据需要,笔者建议学生邀请家长参与和帮助,活动历时两个星期。在活动期间的课堂上,师生进行了三次集体交流,教师以此了解实践的进度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从交流的统计结果来看,虽然参与本次活动的家庭仅为38个,但参与的人数达到了130人。学生的活动地点也很分散,公园、花市等都成了他们的实践场所。大多数学生是亲自动手,有的上网查阅资料,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有的用手机及时拍下种子和植物的变化;还有的用画笔、尺子测量,记录种子的成长过程。
三、实践效果
1.家长和学生的收获
实践活动结束后,家长和学生的收获都很大。很多家长说,“我们种下的不仅仅是一粒种子,也是一份希望和期盼,看着它们发芽、生长、开花,生机勃勃,一片绿意盎然,我们仿佛也被注入了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积极、自信地享受生活。”“付出总有收获,通过种植植物不仅体会到快乐,更體会到生命的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天到了,小树小花长大了,跟孩子一起种植蔬菜、盆栽感到很开心,孩子学到了知识,大人学会了等待。”学生也纷纷说,“在种大蒜的过程中,我懂得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和条件,并在种植过程中学会了等待和耐心。”“了解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了只有认真浇灌才能收获成果。”“我现在才知道,原来种一盆植物这么难,以后我到外面去再也不摘花了。”
从随机选择出来的作业来看,笔者发现其中真实记录了学生的研究轨迹,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特别是周同学写的:“我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种子还是没有发芽,我非常伤心。我觉得这样的体验也很有价值。”后来,笔者帮他分析原因,找到种子未发芽的原因。他又重新选种,重新种下,得到了又一分收获。
2.教师的收获
通过此次活动,笔者更加坚信以“资源、生活、活动”为依托,设计品德实践作业,激励学生实践是一种有效的尝试。教师只有真正让学生实现与现实生活的无缝对接,才能使学生真正过上有道德的生活。在整个活动中,笔者从两方面入手,提高了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1)实践作业形式呈现新颖性和选择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的王牌。活动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给予正确的指导,强化学生对活动内容的深刻感悟和充分体验。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要亲自去感受、体验、探索和实践,而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甚至是服务者。
(2)实践作业内容呈现了开放性和探究性。本次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种下了各种植物。其中,种大蒜的15人,种青菜的10人,还有种百合、向日葵、牵牛花的,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种植对象,学生自主探究,有的认为要常浇水,有的认为浇水要适度,有的认为要晒太阳,等等。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性,学生通过查资料、向教师和长辈请教等,自主探究,获得了很多知识。
作者简介:袁萃(1980— ),女,江苏镇江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