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论文频道
 
 网站首页 | 论文频道首页 | 小学语文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小学英语论文 | 小学体育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小学美术论文 |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 初中数学论文 | 初中英语论文 | 初中历史论文 | 初中政治论文 | 初中物理论文 | 初中化学论文 | 初中生物论文 | 初中地理论文 | 初中体育论文 | 美术 | 品德
 高中语文论文 | 高中数学论文 | 高中英语论文 | 高中历史论文 | 高中政治论文 | 高中物理论文 | 高中化学论文 | 高中生物论文 | 高中地理论文 | 高中体育论文 | 美术 | 音乐
 栏目类别:论文发表网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艺术探析

更新时间:2017/2/1 17:11:00  浏览量:2906

  摘要: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其课程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尤其是传递出来的道德观念。品社课重视学生的生活,其教育理念是在生活体验中感悟学习,在感悟学习中成长。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能够发挥能动性,为学生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构建生活课堂,采取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递优秀的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绽放品德与社会课堂魅力。

  关键词:思想道德 社会课堂 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较强的生活性与社会性,同时还蕴含着传统文化气息,其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每个教学主题都有探究的品德。品社课教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水平。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

  (一)脱离社会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品社课具有社会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其社会性,但是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这点。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品社课教学的实质。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社会严重脱轨,已经难以满足品社课教学的发展,因此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融入社会,明确何种行为该做,哪种行为不可取,这也是品社课开展的目的。

  (二)缺乏实践性

  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收录的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特点,能够揭示一定的道理,传递优秀的价值观,但若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依靠书本内容,缺乏实践性,极易造成学生思维禁锢。这并不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最佳方法,甚至还会使学生丧失探索与发现的潜能,在其思维领域中,会形成书本为真理的意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科学的习惯。因此,品社课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反思教学,积极探索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做品味生活的教师

  品社课学科以生活为基础,反映学生的需求,但并不是学生生活的翻版,而是基于学生生存的社会环境,用极具代表性的主题内容,引导学生从身处的世界出发,用心去体会社会。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与情感还处于发育时期,难以辨别社会美丑,因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目前品社课教学水平相对低下,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代课现象依旧存在,对品社课教学的研究力度不够,因此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意识到品社课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从课文中品味学生生活,以学生的角度去看待社会,进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品味生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案例1:在《礼仪中的文化》教学时,教师要先品味教学内容,设计主题活动课,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分工协作搜集各民族礼仪文化知识,包括见面礼仪、饮食礼仪等;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不同民族的礼仪文化,使其能够明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尊重其该民族文化。为了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与感悟礼仪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演绎民族文化,不限定题材,可以是小品或者话剧等形式,并让各小组相互评价与比较,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

  (二)情景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世界相对简单,学习和交往主要依靠个人喜好,而品社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儿童能够明辨基本的是非与真假,培养其社会生存技能。基于儿童的心理,在开展品社课教学时,教师要加入趣味性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化教学方式,是品社课教学的常用方法,其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效率,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教师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生活化课堂。比如,拐卖儿童现象始终存在,且随着社会的的发展,诱拐的手段在不断提高,因此在教学课堂中,加大防诱拐教育极为必要,可以与品社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以此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

  案例2:课文《请你相信我》的教学内容社会上存在的诱拐事件,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中真实的诱拐事件,将其作为教学素材,教导学生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搜集常见的诱拐方法与防诱拐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要让其真正掌握防诱拐技能,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教师可以设计情景剧,或者搜集类似的小品、相声素材,与学生共同表演,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诱拐的情景。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揭示其中存在的骗局,让学生共同探讨,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该怎么办,借此提高学生的警惕性。

  (三)课堂引入生活化,开展情感教学活动

  新课程教学背景下,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及个性品质等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品社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基本需求,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积极组织多种教学活动,落实品社课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展课堂体验生活,使其能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道德,进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或者游戏等方式,来导入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的开展更加顺畅。学生心地善良,极易被触动,因此采取情感教学,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生活就是最好的教学素材,也是最好的教学课堂,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入生活,来开展品社课教学。

  案例3:在进行《有多少人为了我》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导入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思考“我们之所以能够坐在温暖的教室里,是依靠多少人的力量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室的建设、布置、管理等角度,让学生了解是建筑工人、生产工人、清洁工人等的辛苦劳动,为我们创造了温馨的学习环境。为了触动学生的内心,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建筑与生产的画面,让学生通过感官,去体会建造一个温暖教室的不易;通过举例学生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一顿热乎乎的早饭,教导学生学会珍惜与感恩父母的劳动成果;为学生布置课后体验作业,比如早起为家长准备早饭,使其去体会与感悟父母的辛苦与爱。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才能够深深地触动其内心,进而反思其学习与生活的表现,激发情感共鸣。

  品德与社会课设置在小学阶段,主要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质,这些品质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需要教师重视品社课的教学,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品社课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与社会,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感悟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有林.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 J ].基础教育研究,2012(13):43.

  [2]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 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

  [3]韩冬梅.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 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5).

  [4]张惠芳.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J ].中国电化教育,2013(09).

  [5]陈美玲.以“情”怡情 构建灵动课堂——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为例[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与教学模式有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 暂无
 热点推荐
CopyRight @2018   论文发表最好的网站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