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课程在高中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在不断升高,很多学生也开始不断选择从事与美术或艺术相关的专业与就业领域,这就需要高中美术老师对课堂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如何开发和利用高中美术鉴赏课资源将成为每一个美术老师需要去思考的问题,本文已自己多年工作经验为出发点,从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堂资源;开发;利用
在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和正确认识教材、高效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发挥地方文化特色和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大趋势。而作为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美育”教育的重要课程——美术,一直处于一个颇为尴尬的地位,常被人们所忽视。如何使美术教育的改革达到新课标对其的要求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开展,然而在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时候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会带动教育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变。就个人从教多年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开发与利用。
一、正确认识和利用教材
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美术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课堂资源。虽然很多内容过于老旧,但就教材而言其内容符合社会、经济、政治的需求,鉴赏课程一定要注重教材的价值,因为不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要在“如何使用”好教材方面多下功夫。
以高中《美术鉴赏》(人教版)为例,教材中内容以中国美术和外国美术为主,然而在教学时间及篇幅上其所占比例各为50%。就中国美术内容来讲,突出了新课标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注重,符合我国当下发展需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有审美观念的高素质人才。但就外国美术部分来说,主要在讲欧洲美术,这与当下艺术界的主流思想密不可分,但是在非洲、美洲、东南亚各国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尊敬的艺术。教材如此设计无外乎要给学生这样一个暗示:世界文化除了中国,就是欧洲,而中国与欧洲艺术均占50%。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既要保证教材所要体现的暗示,又要体现文化多元性。解决不好,学生很容易形成“欧洲中心论”和“绘画中心论”等片面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课程的知识,挖掘潜藏在课程的内在信息。
二、开发利用好地域资源
地域资源,顾名思义,是处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人们在实践中流传下来的物质、精神资产。其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很多地域资源都可以成为极好的美术教学素材。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内容进行仔细观察,亲自融入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中,欣赏地域画家或者艺术家们的作品,而在选择、观察、欣赏的过程中,既能激发起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又在实践中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增长了知识,同时还能在无形中培养起他们热爱家乡故土的情怀,一举多得。而地域不同其审美和鉴赏风格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总得纲领上进行把控,要优先选择优秀的文化。
同时还要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美术课程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最终能实现创造美的目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周边景区中进行观察,之后再回到课堂进行鉴赏,通过教师的指导去发现自然之美,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感受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发利用好网络资源
美术鉴赏课程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之后,可以利用网络寻找更多的资源来补充教材的不足,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当下社会的发展使得网络资源越来好获取,网络资源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而网络的共享精神更是教材和其他途径所不能及的。但是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中,网络上拥有大量良莠不齐的美术资源,如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网络资源也是教师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教师不能单纯的告诉学生艺术是什么样子的,而是要引导学生对艺术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对美的向往与鉴赏,同时贯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教学教学的本质目的。
将美术课堂资源延伸,不断开发与利用。注重教材、地域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将美术课程与现实资源将结合,方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与热情,可以使学生易于接受且能达到甚至超过原有课程内容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凡是能对教学起到作用的、贴近学生生活,拉近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的资源都值得去开发和利用,相信只有依托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自然中,去探索系美术课堂资源,方能让美术教学走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颜学森.高中美术鉴赏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汉口租界建筑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4-05-01
[2]王燕.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地方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D].首都师范大学2013-05-10
[3]田强.谈高中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山大学附属中学.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