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进行创造性的引导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一、巧妙设问,激发创造欲望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朱熹语)。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
二、大胆求新,开发发散思维
思品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条条框框原则性强,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肯定索然无味。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在思品课教学中注意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课堂讨论相结合。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经过课堂讨论,再抽象的内容,学生也认为有“味道”了。
三、创设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讓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作者单位:长治市火炬中学 0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