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小学生存在着“关爱”意识缺失的问题。品德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阵地,品德教师通过构建“思辨性”“情感性”“实践性”的品德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尊重别人、关心爱护别人的情感,养成关爱他人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教学;关爱
现在的小学生从小习惯处于被人关爱的位置,“关爱他人”意识的缺失,使得学生滋长出各种不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的行为与习惯。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品德课堂,向学生渗透“关爱他人”的理念,引导学生理解“关爱”的内涵,增强“关爱他人”的意识,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关爱他人”的习惯。
一、“关爱”意识,在思辨中萌芽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辨”即会思考,会判断。我们在品德课堂上构建一种思辨文化,力求让课堂变成思辨的课堂,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
1.以问题作为纽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关爱”
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抓住关键处提问,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友爱和友情》时,老师结合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男同学“称兄道弟”“义字当头”的不良现象,组织学生围绕着“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关心你的朋友”展开了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懂得真正关心自己的朋友是常常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跟你一起面对困难,帮助你进步。反过来,我们也应该这样关心自己的同学,自己的朋友。
2.以对话作为桥梁,引导学生挖掘“关爱”的内涵
平等友善的师生对话,架起师生间和谐关系的桥梁。课堂中,教师应抓住每一次与学生对话的机会,让学生在对话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擦出思维的火花。在教学《感受集体的温暖》时,教师引入《地震中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故事中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学生们从言语中透露出被尕玛朋措在危难时想到的是他人所深深打动了。“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是‘关爱’他人的最高境界。那是不是非得这样做才是“关爱”他人呢?”“不是的,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到关爱他人。”……在师生的对话中,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关爱不分大小、无处不在,它需要我们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
二、“关爱”情感,在情境中生长
情由理出,行为情发,道德情感在实行由“知”到“行”的过程中起着中介、桥梁、加温、强化和催化的作用。我们在品德课堂中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重视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借助多种感官,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1.渲染环境,触发“关爱”情感
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能提高了感知的效应。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在教学《我长大了》时,教师先以《一碗牛肉面》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回忆和诉说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从中感受到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的点滴关爱。这时,教室响起了《感谢你》的音乐,学生沉浸在想象中,不时露出微笑……这一过程,教师创设情境、渲染环境,巧妙地带着学生进入生活的回忆。通过加深体验父母之爱,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换位体验,激发“关爱”感情
换位体验,能让学生获得了对该角色的种种情感体验,从中学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在教学《爷爷、奶奶,你们快乐吗》时,在学生了解到爷爷、奶奶的身体变化后,教师设计了体验活动——体验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的痛苦。让学生戴上耳塞去听别人说话;用绷带缠住学生的臂膀去梳头、穿衣;让正好掉了乳牙的学生吃东西等。这一过程,学生通过角色换位,提高了对祖辈的认识,激发了对祖辈的情感,感悟到我们应给老人多方面的关心,更为细心的照料。
三、“关爱”行动,在实践中绽放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所以创造有利时机,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实践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尊重别人、关心爱护別人的情感,养成关爱他人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1.延伸课堂,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正如艾·伦凯强调:榜样是习惯的基础,而习惯是人格的基础。老师在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并发现班里那些经常关心、帮助别人的同学的典型事例,扩大“榜样”的影响力。在学习完《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后,教师鼓励学生搜集社会上“助人”的榜样。学生们了解到古有“鲍叔牙真心待友”的感人故事,今有“最美妈妈”吴菊萍不顾危险徒手相救高空坠落婴儿的真实故事。在感悟这些先进人物的崇高精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关心别人的事情,从而让学生加深对“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情感体验。
2.抓住契机,开展多彩的实践活动
每年的“学雷锋”活动日、“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敬老节等节日,都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深深地感受到“奉献自己,关爱他人”是新世纪小公民的职责和人生价值的体现。
“关爱他人”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同时结合班级的日常工作、日常案例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关爱他人”的意义,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做到“关爱他人”。
参考文献:
[1]巴桑扎西.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J].读与写(下旬), 2011, 08(8)
[2]陈素珠.友谊,因关爱而绽放[J].新课程导学, 2013, (36)
[3]李艳平,袁修鹏.如何让学生学会关爱善待同伴--班主任工作案例[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