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2015
09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

  作者:郭立凤

  〔摘要〕在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下,合作学习正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 小组合作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在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下,合作学习正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探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团队精神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合理分组保障成功合作学习的前提

  在日常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因此,我们觉得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即: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学习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 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才能使之形成习惯

  首先,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案例:五年级《四季是怎样形成的》一课中,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地轴倾斜、不倾斜)是两个连续的合作活动。学生提出四人小组人太少了,我也建议6人一小组。其中有一组的分工安排如下: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应选责任心强、书写能力强的人,他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中心发言人应选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因为他的职责主要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合理调配及教师对各项任务的负责人做了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小组合作活动做到责任到人,并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他人。此次让每个组员的价值作用都得到了发挥,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其次,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规。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因为人们发现,由儿童自己制定的规则容易执行,而且执行这些规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也不需要别人时常提醒,对于他们来讲,活动规则和活动本身就如同睡觉时要闭上眼睛一样自然。如果规则遭到破坏,他们也有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处理办法。

  另外,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习惯。要让学生学会表达。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想法,却又不一定能够很好的表达。因此出现一些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发言有种种顾虑,自己的发言能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同?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感觉到小组中的快乐,愿意与小组合作交流。

  3 有效合作时机的选择

  小组合作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在有需要和有条件时才引导学生去合作。在三上年级《各种各样的叶》一课中,在介绍完自己带来的树叶后,我引导“如果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把你们的的树叶放一起,你是否会有新的发现呢?”我话音刚落,前后四个同学就迫不及待地凑到一块儿,唧唧喳喳地讨论起来。讨论结束的交流中,学生甲说“我们小组共有32片树叶,来自8种不同的树。”同学乙说“我们的树叶又多又不一样,它们的颜色有黄的、绿的、红的、紫红的等好多种呢!”同学丙说“我们有四片树叶像扇子,还有9片像手掌,这种树叶数量最多了,”……在三年级上册这个刚刚起步的年级,合作活动较为简单,教师没有必要可以要求合作,只需要选择好有效的合作内容,就能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并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但科学学习中的许多内容没有开展合作的必要,它们更适合于全班性的或个体学习方式。如《观察大树》一课,我曾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观察,但我发现观察结果不容乐观,有些小组的同学依赖认真的同学,甚至趁机偷起懒来,使得一堂课的学习效果下降。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年级低而合作能力薄弱,另一方面这一内容本身就不适合开展小组合作方式,而更适合与个体学习方式。由此,我也总结出,要选择有效的合作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否则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可能使部分学生养成偷懒的习惯,使合作活动变得毫无效果。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 上一篇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