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1.创设问题“巧”。科学课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必须让其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形成参与的欲望。而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的功能,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情景,使科学教学突出形象性和感染力。如教材《认识我们自己》有一节叫“我的手”,教学时先利用多媒体,放映一部如何根据指纹来寻找犯人的侦探电影,接着启发:影片侦探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哪一个是犯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此时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突破重、难点“巧”。教师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功能,把文本、图片、音像、声音、动画等形象性特点融入教学内容中,用于突破科学课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青蛙》这课时,在讲青蛙是怎么捉害虫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用慢镜头播放,使学生能清晰地看到青蛙捕捉害虫的具体过程,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屏幕上。使青蛙捕食这个很难讲清楚而实验又极难做成功的难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学生学得有趣、轻松、牢固。
3.培养能力“巧”。实验是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探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配合实验,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探究,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理解得更快,印象更深刻。如在教学“给水加热”时,要求使用酒精灯。课本上有插图,但插图是静态的,部分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酒精灯,让学生认识酒精灯。然后演示点燃酒精灯的动画过程,让学生观察比较火焰的三层颜色的区别,并加上文字注解,教师配合讲解。最后演示如何熄灭酒精灯,强调一定要用灯帽来灭火焰。同桌之间相互思考、讨论,各小组学生实际操作一遍,使他们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4.跨越时间和空间“巧”。在科学课中,对某些事物的探究往往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些内容的发生和发展时间非常长,肉眼很难观察到,或者内容比较抽象,没法用语言来正确描述。教师可以“巧”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整个教学过程注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如教学《地震》时,先让学生上网查询世界各地有关地震的资料信息,从学生最关注的地震信息,如台湾地区频繁地震的现象、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课件模拟,带领学生考察某地地震发生后的现场,展示:倒塌的房屋、大地的裂缝、扭曲的树木、改道的河流、支离破碎的山峰……更有不绝于耳的地下隆隆声。这些生动而又形象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对“什么是地震”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产生急于了解“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探究欲望。在学生亲手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让他们感受电脑三维动画演示所带来的“地壳受到巨大挤压力而断裂,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使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积极思维,分析推理,并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结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和巩固,更有利于科学能力的发展。
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内容有选择地“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破教学重难点,给小学生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感受,而且也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系华宁县青龙镇海镜小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