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晓梅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行业的一个热点。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国家名族的进步更离不开创新。
关键词:小学科学;兴趣;创新;培养
创新是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的小学科学,理所当然地应该加强创新教育,增强培养儿童的创造性素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改变教学观念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于知识传授,把传授性教学放在核心位置,老师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充分发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绝大多数是缺乏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体现。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出和谐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当中可以进行互动性教学,可以在枯燥烦闷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互动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地让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因此,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宫殿大门的向导,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学习起来就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内学,课外也学。所以兴趣对学生学习科学课具有重大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我们身边的好些事物都存有好奇心,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又正是科学课学习兴趣的先导。我们身边周围的一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有一种神秘感,科学课本身就蕴涵着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对小学生来说,许多秘密往往能引起他们刨根问底,总想问个"为什么",恰恰科学课就是解决他们这些"为什么"的"金钥匙",教学时如果教师努力创设有趣的情景,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谜语、游戏、诗歌等与教材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切入点,学生就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既激发了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和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在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再通过看、闻、摸、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并用文字、图画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索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趣味性浓是自然学科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科学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培养。
3.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
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证据、证明,这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表现过程,这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儿童的表现,蕴涵着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无限好奇,蕴涵着他们对自身力量的一种尝试和试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的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前操作、具体操作和抽象操作等四个阶段。小学生一般处于认知发展的前操作和具体操作阶段,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动手操作比用抽象的语言讲授课本更加适合儿童认知发展,儿童比较容易接受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小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要的是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他们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即使探究结果没有得到预期的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一种收益。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要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这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
4.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
讨论和辩论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讨论,就是把那些有概念联系的客观事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一起去发现和研究他们观察到的现象、结果,让学生在小组里一块儿思考、相互交流各自在"探究"中所获得的表象,从而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加快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例如,在教学《雨的形成》这课时,我出示了一瓶刚从冰箱取出来的汽水,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瓶外的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水珠?"。学生根据大量事实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确信小水珠是水蒸气受冷后形成的。当学生持有不同观点而引发辩论时,教师也不要做裁判,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和训练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参与讨论。
5.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包括的内容也很广,有天文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它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说明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就不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因此,科学课的教学也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社会、家庭、网络、课外读物等多种教学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科学现象的体现。例如,在教学《未来农业》这一课时,我利用许多学生家庭都有一个后院种植农作物的特点,让学生回去进行嫁接活动和改良试验。在教学《节约用水》这一课时,我利用我校近河涌的特点,组织学生对河涌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河水受污染的情况等。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