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机遇更面临挑战。如何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和基础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实效性,让传统的历史教学更具感染力呢?对此,笔者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 实效性 历史认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机遇更面临挑战。增强历史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更好的融入教学情境,在交流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提高已经成为当前历史课改的重要途径。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 展示教师的教学激情,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激起学生的兴奋情绪并使其产生持久、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兴奋情绪,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工作,才能吸引学生。
首先,教师每一节课都要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保持和善、亲切的微笑,这样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教师在语言上表达要清晰、有条理、有节奏,而且讲课的声音要结合教学内容来控制音调的高度、速度,尽可能地做到抑扬顿挫。笔者在讲列强的侵华史时尽可能地把声音加强,浑厚有力的声音中略带一点急促,隐隐中又带着几分怒气,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中华民族过去所遭受到的耻辱。
有了激情课堂才能变得活跃,课堂活跃了,学生才能乐意地接受老师的传授的知识,教学效果才能不断提高。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启迪学生,使学生在情感升华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鲜活性。
2 抓住学生的思想特点,围绕主要问题,展开互动教学
高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探索事物的强烈兴趣,他们的思想更解放,行为更大胆;高中生精力旺盛、活泼开朗、兴趣广泛,他们情感丰富而且勇于把自己的观念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结合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来展开教学,才能使教与学真正水乳交融。在分析《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中的元明清时期的山水文人画的特点时,笔者以自己设计的题目“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分别请几位学生来进行构思:什么样的画面设计在当时会获得考试的第一名?这题目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纷纷踊跃发言。有的设计的画面是画一个大大的马蹄;有的同学想象是一位英俊的少年骑着马;有的同学认为可以设计一群人在踏花;有的同学认为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更合适……同学发言完毕后,笔者让全班同学都来当主考官,评比到底谁的设计能得第一名。同学们都很兴奋,在做主考官时结合教材内容做出了分析、判断,通过思考同学的设计再结合题意,很容易地就能选出哪一位同学的设计能得第一名。在评判的过程中,學生也了解了“文人画”的特点,了解了对一件艺术品评价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它是否富于形象性,看它是否能够通过形象的方式把抽象的思想立意体现出来。通过这样的课堂互动,不但气氛活跃,而且落实基础知识也比较有效。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表演的平台,学生会很喜欢上历史课,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在不知不觉中也就完成了。
3 精选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促进学生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在课堂上营造成学生的历史活动场景,把历史知识的学习设计成一定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提高学习活动效率。
在介绍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背景时,笔者并没有急于给学生进行分析,而是出示一段材料“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中JACK所在的奔奔汽车厂倒闭,销售经理杰克失业,穷困潦倒。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个混乱的市场!”通过这段材料,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该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最终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的混乱在于缺乏一个协调的机制,明确了当务之所急。
在课堂上,笔者还把辩论对抗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三的第24课电影与电视的教学时,就电影电视的利与弊等问题,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按题意写成辩论稿,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并请正、反方各推荐4名同学,在班上进行辩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和辩论,学生既能掌握学习本课的重要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历史课堂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实施开放式教学,在课堂营造成历史氛围,既能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主动并积极探求知识,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是有帮助的。
4 密切联系现实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丰富历史认识
这种联系既可通过老师的课堂讲解设计来体现,也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探究题目来体现。我们在讲授具体史实时应该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启迪学生思考和认识当前时代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引导学生从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经验教训中吸取借鉴;通过剖析历史事件的本质,启发学生透过重大现实事件的表象认清它的本质。例如,在讲“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这一问题时,笔者就让学生把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与近代的“衣食住行”进行了对比,指出有哪些不同,从而让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中深化了对本部分历史知识的真正了解和理解。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意联系现实,使学生获得认识现实的启迪,他们才能切身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意义,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今天的青少年一代,思想解放,关心现实。特别是智力较高的学生,知识面广,接触信息多。如果历史教学只是“为历史而历史”,远离现实,他们就会感到不满足,久而久之,还有可能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影响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李大钊曾经说过:“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连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把历史鲜活地展示出来,才能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俊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历史教学,2006年6期.
[2] 杨波.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科教文汇,2014年35期.
[3] 梁海霞.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北极光,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