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当今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每位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哪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创新教育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设疑激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造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利用伏特表和电流表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可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还需哪些辅助器材?怎样测量?请说出你设计的方案并画出电路图。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教学活动,就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的思维
二、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
教师要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教材中挖掘出有利用价值的内容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例如在做自由落体的实验时可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石子比树上的叶子下落的快,并让学生适当的做一些实验来证明、分析讨论这些问题。在讲到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原子结构理论等规律时,重点的介绍下这些规律是在什么情况下总结出来的。适当的让学生分组做一些实验,并把实验后的结果总结出来,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动手总结出的结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
三、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1.注重物理学史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物理史的教学,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适当向学生作以介绍,如:瓦特通过观察水沸腾对水壶盖的振动现象从而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通过这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无处不有,创造就在身边,物理这门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2.注重启发,调动创新思维。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运用直观启发方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运用设疑启发方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比较启发方法,抓住可比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等。3.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重视将课堂教学、生活实践与科技应用的联系
重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科学技术应用之间的联系,是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的一大特点,体现了STS的教育思想。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将课堂教学及实验、学生生活实践、科学技术三者之间的具体联系。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由于物理作为实验科学的特性,教师也可以布置各种课外生活小实验,例如在粤教版选修3-5分册第一章第二节中讲到动量时,可以让学生想办法如何使得一个生鸡蛋从五楼落下而不破碎,最终得出动量定理;动手实验是学习的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挥和提高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发展创新精神。在理论与技术的联系中,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科普活动,或者通过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理论对于创新技术的巨大影响。
五、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在给定条件的情况下,学生自己弄懂要求,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再组装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测量,记录数据,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学生若要完成设计性实验,则应注意:1.查阅资料。2.掌握实验方法。3.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4.正确选择实验仪器。5.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完成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创新的过程,这能有效培养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进行的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敢于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习题的设计与实验的设计是相通的,实验的原理和方法都隐含在习题中。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把习题的设计与实验的设计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让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
[2]乔际平,刘甲岷.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4]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