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答案网 > 答案搜索

导语的定义

更新时间:2018/1/9 15:05:00  手机版

  新闻写作,不同于拉家常,也不同于写论文、写总结报告,它有自己的写作规律。规律之一就是:“立片言以居要”,“开门见山”,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头。这就是所谓的消息导语。下面是答案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导语的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导语的定义

  新闻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导语一般情况下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实践证明,相当多的读者在接受新闻时是随意性的,仓促的,浏览式的,如果导语不能像“凤头”那样吸引住读者,他会马上转移注意力。尽管导语的写作方法有许多类型,但不管哪种类型,共同的特点都是以“最重要者最先”、“最新鲜者最先”、“最引人注目者最先”。
  传统的导语写作要求全面,五个“w”加一个“h”,这样对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有好处,但如果成为一条“铁律”,又会使消息头重脚轻。实践中,如今的导语写作已经走出了这个套路,求简明扼要,不能写得冗长;求特点,不能一般化;求多用实词和富有动作色彩的动词,不要用抽象名词和难懂的技术术语;求在交代新闻来源和新闻根据时,不出现长串人名、地名、官衔、机构名称等。
  在导语写作上,“中国新闻奖”部分消息的导语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些消息普遍都比较短,但内容却反映了重大事件,把最新的事态发展,最引起广大读者关注的重要事实,用最简洁明快的新闻语言,在新闻的开头告诉读者,以“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的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

  导语的形式

  叙述式
  也称概述式、摘要式。它用直接叙述的方法,把新闻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事和思想,经过提炼、概括,简明扼要的写出来。
  它的特点是,撮其精华、高度浓缩、开门见山。
  这是导语写作中用得最多、最常见的一种,大多数消息,尤其是动态消息,大都采用这样的导语。
  评论式
  也称结论式。在消息的开头就对事物发表评论,使消息事实的意义更加明确,或者把事件的结论写在开头,一下子就揭示出事件的意义和目的。
  评论式导语,不仅要告诉读者主要的新闻事实,而且通过结论充分揭示出被报道事物的意义,增强宣传效果。
  写这一类导语要注意结论或评论应是从主要新闻事实中提炼出来的,说话要准确有分寸,反对夸大其词、耸人听闻和穿靴戴帽,同时文字也不宜过多,要画龙点睛。
  提问式
  又称设问式或问答式。在消息的开头,提出读者所关心的问题,然后加以解答。
  这种导语好处是把新闻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把介绍的经验更突出、更尖锐地提出,以引起人们的关住和深思。但要注意的是,问题要提的适当,要有针对性,应该是绝大多数读者所关心的问题。
  导语的提问,一定是自问自答。但答问的方式可以灵活,既可以在导语中即问即答,也可只设问,在主题中再去回答。
  描写式
  也称见闻式、目击式或细节式。在消息中对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细节,做简洁朴素而又有特点的描写,以酝酿气氛,增添声色,引人入胜。
  这是导语中比较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一种形式。
  写好这种类型的导语,关键是作者要深入现场,要有现场的真情实感。
  好的描写式导语应为现场情景,为文中写到的某一个人物,文中记述的某一事物、某一激动的状态,或者作者想要抒发的任何感受,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画面,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
  谈话式
  也称“你”导语。这是一种在导语中直接称呼读者为“你”的写作技巧。
  这种导语浓缩了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是使人感到亲切的导语。
  这类导语的优点是使读者不由自主的立即被吸引到消息中,读来如叙家常,亲切有味。
  引语式
  也称引述式。即引用一两句新闻人物重要的讲话或精当的俗语、诗歌,借以概括地表达出新闻事实或揭示主题。
  对话式
  采取你一句我一句或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运用这种导语,对话内容要精心选择,最忌不着边际或拖沓。
  对比式
  利用同一事物或同类具有可比性的事物,如:先进与落后、喜与忧、甜与苦、富与贫、多与少......进行两相对比,必须是相差悬殊的两个极端,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感叹式
  对于令人吃惊的奇闻异事,作者先以一个感情浓郁的句子,直抒胸中之情,以引起读者的关住。

  导语的类型

  古人云:“文无定体。”导语写作方法和形式,历来就是因人而异,各尽其妙的。为便于大家学习、借鉴和研究,以“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的导语作范例,现将常见的导语写作形式、特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如下简介:
  单元素导语
  亦称一句话导语,或单因素导语。即在导语中只表现一个新闻事实。理想的单元素导语所表现的这一个新闻事实,应当是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的核心事实。如按新闻五要素来区分的,单元素导语具体又可分为:
  ①何人导语。这种导语一般来说,只突出报道显要或影响大的新闻人物时采用。因为这些人从事的活动,比一般人做的事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②何事导语。一般说来,新闻事实本身的重要性或影响力超过了其他新闻要素,应当用这种导语。
  ③何时导语。读者关心的事情什么时候会发生或进行,可用此种导语。
  ④何地导语。报道一些重要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发生重大变化的消息,常用此种导语。
  ⑤为什么导语。当报道一个事件的起因,比其后果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时,可用这种导语。
  例如下列两例就是单元素导语。
  ①本报讯(记者 李红鹰)7日,武昌杨先生带着2岁的女儿到市儿童医院看病,没想到看一个“咳嗽”就要花1000多元。因此,他于昨日投诉到本报新闻110。(第13届中国新闻奖1等奖消息作品《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的导语)
  ②本报讯(记者 高坡)从昨天起,昆山31万多农民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了!(第15届中国新闻奖1等奖消息作品《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的导语)
  多元素导语
  一则导语中,用几个事实组合而成。这是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有的新闻导语难以用一个主要事实来表达,因此,导语中需要写三个以上的主要事实时,这就是多元素导语。亦称成套式、多因素(多段落)导语。写这类导语,应防止平铺直叙,罗列事实,而应按照新闻事实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有机地组合起来。
  例如下列两例就是多元素导语:
  ①一位82岁高龄的离休工人,在大半辈子的伐木生涯中,为国家采伐原木3.6万多棵,成为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14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离休后,他带领全家历经20多个春秋的风风雨雨,又在荒坡上种下了3万多棵树木,了却了多年的夙愿,还上了一笔他心中的“欠债”。他,就是黑龙江省伊春市实力林业局的老工人马永顺。(第5届中国新闻奖2等奖消息作品《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树“还债”》的导语)
  ②本报讯(记者 张虹红)在人们印象中,联合国是个开会的地方,很少有人知道,联合国也是个蕴藏巨大商机的市场。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公布了4月份在全球的采购招标计划,面对一系列科技含量并不高的商品,本市众多企业却无动于衷,任商机从身边溜走。(第14届中国新闻奖2等奖消息作品《面对商机,为何无动于衷?》的导语)
  概述式导语
  这是通过用直接摘要或归纳概括叙述的办法,以一句话概括通篇报道内容或其中的精华,把新闻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写出来.给受众一个总的印象,以便提纲挈领地阅读全文。例如下列两例就是概述式导语:
  ①本报讯(记者 丰捷)613万考生迎来了他们人生一搏的时刻——2003年非典时期的正常高考今天静静地拉开帷幕。(第14届中国新闻奖2等奖消息作品《北京:非常时刻,平常高考》的导语 )
  ②新华社2004年3月22日电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22日凌晨在以色列武装直升机的轰炸中身亡。他的两名保镖同时丧生。(第15届中国新闻奖2等奖消息作品《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遭袭身亡》的导语)
  评论式导语
  从评论入手或把叙事和议论交织在一起,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新闻事实进行简要评论的导语,又称评述式或议论式导语,是新闻导语中较常用的一种表述方式。具体表现形式常见的有:或是先叙述事实,然后进行议论;或先作评论,再写出评论的根据,即事实。这些都能有助于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凝炼和升华新闻主题,从而唤起受众的充分注意,更好地发挥新闻的指导性。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不宜滥发议论,要充分相信受众的理解力和认识水平。只有当一些新闻事实的深刻含义远非广大受众所能一下子领悟时,才有必要采用评论式导语,运用时要尽量避免记者直接公开地发表议论,而应力求让新闻中的人物出面说话。这样,既可以体现记者的观点或倾向性,其本身又是一种新闻事实,又符合新闻写作的规律。例如下列两例就是评论式导语:
  ①新华社北京1999年8月18日电 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证实,8月18日没有发生特殊的天文现象,更没有发生地球毁灭这样的大劫难。世界各地的人们像往常那样度过了平静的一天,“天体大十字”这一“末世论”预言宣告破产。(第10届中国新闻奖1等奖消息作品《“天体大十字”预言宣告破产》的导语 )
  ②本报讯(记者 钟鞍钢)记者在工会法执法检查中了解到,部分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企业无视我国法律,公开抵制组建工会。(第15届中国新闻奖2等奖消息作品《部分外企无视中国法律拒建工会》的导语 )
  对比式导语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事物最怕比较,一比较问题的本来面目就清楚了。写导语时也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就是将今与昔、新与旧、正与误、美与丑、善与恶、忠与奸、兴与衰、老与少、优与劣等两方面的事实情况,进行两相对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陪衬,形成强烈反差,更鲜明地显现新闻事实的个性特征及其意义。通常可作纵的对比,或作横的对比。由于通过对比能使好坏分明,观点突出,故对受众有吸引力。例如下列两例就是对比式导语:
  ①本报讯 昨天,一场纷纷扬扬的春雨,泪水似地撒落在银河革命公墓公安坟场的烈士墓碑上,令近在咫尺的豪华墓园与黄土一堆的烈士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扫墓者不禁为之心碎。(第8届中国新闻奖2等奖消息作品《寂寂烈士坟,纷纷春雨泪》的导语 )
  ②本报讯(记者 石磊) 祖籍沧州的郑先生在沪经商数年,前不久他从上海返乡,连遇两个“没想到”。(第13届中国新闻奖1等奖消息作品《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的导语 )

 上一篇:汽车年审年检
相关推荐
 推荐问题
 网友关注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9  导语的定义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