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光全
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现在科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达到实现科学科教学的课程目标呢?在此,略谈几点思考。
一、了解学科文化特点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更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人合作、关爱生命与自然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有了解了学科文化的特点,才能更好地选择教法和学法,全面落实科学课程目标。
二、拓展教学理念
科学学科教学的本质是为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及培养适应社会的科学人才,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核心是属于哲学范畴的科学本质和科学观等新理念。面对科学的学习,学习者可遵循“外缘-躯干-内核”的模式操作,科学外缘是指主要概念和理论的起源及发展史,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和相关争论;躯干是指从认识论和本质论的角度讨论概念和理论的演变过程;内核是阐释不同哲学流派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学习者首先通过对只是外缘入手,参与对科学的讨论中去,特别是对已有结论中错误结论进行讨论达到科学的躯干,通过实践探索再达到科学的本质即核心,得到科学新发现。像哥白尼的“日心说”、“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不就是这样才得出的正确结果吗?所以,科学的教学重心不在于传授某个已被反复论证了的正确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多去对某些结论,特别是错误结论的讨论,多去进行实践探索过程的训练,学习者才可能达到科学的本质。
三、深入了解教材
1、了解编排意图
现在我们所用教版《科学》教材,总的来说是为了达到学习者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从教材的内容编写和选择明显突出了这一特点,如《寻找校园里的生物》、《水》、《折形状》等内容的编排,都是要求学生在观察、探索、实践、操作过程中学习,了解了一定知识、方法后又去指导操作。按“外缘-躯干-内核”这种新模式来看苏教版小学阶段科学教材,可以说指导思想和这个模式指导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教材中《洗衣服的学问》、《水的三态变化》、《悄悄发生的变化》、《骨骼》、《肌肉》等课题内容,已是人们已经经过反复论证的正确结论,是适应于公众科学知识,以及还有一些像用电安全等类的科普知识,就可直接进行结论传授,可把它们归为“内核”一类吧。像《简单机械》、《我们吃什么》、《地震与火山》、《能量》等课内容,很多相应结论已经是被论证了正确结果,但在此基础上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开发、发展,这些内容会适用于改革创新人群,可归为模式中的“躯干”吧。像《苹果为什么落地》、《显微镜下的世界》、《认识地球》、《登月之旅》等内容,就涉及到了科学发展史、产生背景、科学人物等内容,所讨论内容就涉及到正确的与错误的结论,这就应该归类为模式中的“外缘”吧,它就应该属于适应科学发明、创造类人群了。揣摩出了教材编排意图,这样会对我们完成课程教学目标会有更大的促进。
2、了解教材内容
在教学每一课内容之前,就应该对该课内容进行透彻了解,再确定怎样去运用教材和处理教材。在一些课题内容中,我们需要侧重于补充和充实教材内容,比如“人生之旅”、“生态平衡”、“火山的形成”等教学内容,就可选用一些补充内容来帮助突出教学重难点。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觉得教材内容还不够充分,为了适应这类人群求知欲,也可做一些相关内容补充。总之,只有把握好教材内容,灵活去处理,运用好教材,才能达到在教学中实现课程目标。
3、了解教材基础知识
一方面,《科学》课程就其学科文化特点来说,知识的准确性要求是不别说的了。我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讲解、评价、举例等,对知识的描述必须做到准确,而不能出现“大约”、“可能是”这样的知识结论。
另一方面,科学教材描述文字少,看来内容不多,但从事过本学科教学的教师都知道,本学科的知识涵盖面非常之广,在小学课程中可称“老大”了。要做好本学科工作,首先就得自身知识广泛,诸如天文、地理、历史、社会、物理、化学等文科理科都需要知晓,如若不然,一般是不可能完成此项工作的。
再者,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一些科学知识也在“进化”,我们不仅要弄清教材上相应知识,还要弄清一些现在与教材有关的新的科学成就、结论。如教材中“八大行星”,而老教材有“九大行星”之说;月球环形山形成是“流星、陨石撞击”,以前有“火山喷发形成”之说等,这些结论的改变都还在适应过程吧?像我们吃什么、哪些属于害虫等很多内容都是如此。所以,要更新知识,与时俱进,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培养科学精神
教材中有不少像“寻找校园中的生物”、“我们吃什么”、“恐龙怎样灭绝”的叫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根本不必要得出什么结论,或一定达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其实质就是让学习者观察、探索,培养一种精神、观念。世人都知道水蒸气能掀开锅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机会只给了瓦特,都知道苹果会掉到地上,但引力问题却给了牛顿最先发现,爱迪生发明电灯可以上千次失败而不放弃,这大概就是科学精神在不同人群的表现。当然,科学精神不可能人人接受,也不是几句话、几次教育活动能培养出来的,它是一个浩大、长远的工程,但是只要我们根据教育规律、学科特点,运用好教材,总会得到收获的。
总之,只要我们把握好学科特点,运用好教材,努力地探索、实践,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会有不断进步,离实施课程目标的距离就会逐步缩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