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15
08

小学科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摘 要:小学科学教育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在思维培养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侧重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科学、数学等学科则侧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科学知识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理性思维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培养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品质,对其一生科学教育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学教育;培养方法;理性思维

  一、讲求证据,尊重事实

  教师在讲课时,要从事实入手,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课本的内容。例如,讲动物的文章《蜗牛》,就让学生观察在学校花田里的蜗牛,通过观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生存方式、身体的特点等。可以让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更加喜欢课堂。

  课堂上教师先讲解课本的内容,布置好作业后,就带同学们去花坛观察动物。20分钟左右后,学生回到教室汇报自己的观察情况。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独立地思考,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但是往往很多教师忽略了这方面的教育,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观察鱼》这一课时,学生一起观察玻璃缸里边的鱼,先记录下鱼的外形,用图片和文字进行简单的描述。之后再拿来另一条鱼,记录两条鱼不同的地方。第三步,把两条鱼放在同一个生存环境,两个同学为一组,进行观察,并且用不同的表演方法来描述两条鱼。之后两个同学做了表演,表演内容为:两个人限时吵架,之后握手和好。试问这种表演性的汇报作业真的可以用来描述两条鱼的行为吗?这种汇报真的可以体现他们对客观事实的观察结果吗?两条鱼真的是在吵架争论吗?在这种形式的教育背后,学生把客观的事实和自己主观的想象结合到一起,由自己的主观意识判断事实、表演事实。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丢失了对事实的正确认识和基本尊重,丢失了严谨的思维,缺少了理性思维的培养。所以,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十分重要,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要从现在做起,从小开始。

  二、教导他们进行逻辑推理,思维严密

  在课堂上需要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思维要严谨有条理性,这是科学培养小学生理性思维的重点之处。例如,在讲“相貌各异的我们”这一课时,学生会对指纹进行观察研究,之后学生会汇报给教师“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这个结论。很多教师会夸奖学生做得很好。是的,指纹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指纹,指纹可以被用来破案、检查和识别等,因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这种表述是否正确呢?还不够正确,从逻辑推理上说,知道了几个人的指纹便推出大家的指纹都不相同这一结论,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十分的严密,会误导学生,使得学生以后只做简单的了解和调查,便会下结论说正确与否。学生会把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拿来直接作为自己的研究结论。这是对事实的不尊重,思维的不严密,没有进行大量的测试就得出结论是没有理性思维的严重表现,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问学生:“这是你们自己调查得来的结论么?”这样可以告诉学生们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当学生们说出这一结论时,有的学生提出“双胞胎的指纹是否相同?”这样的问答就会提醒同学们对事实的尊重,接下来会有学生继续问“自己的指纹和父母、亲人的是否相同?”这样同学们会抱着严谨的态度回头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调查。教师给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提问交流,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没有进行相应的理性思考就得出结论是会受到驳回的。从此,学生便会用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态度进行理性的思考。

  三、要有求实质疑的创新精神

  在思维的培养方面,要让学生有求实质疑的精神,比如在讲《树叶》这一课时,教师会提出“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这一观点,受到学生的质疑。有的学生认为还是存在同样的两片树叶,这样一来,他们便会走进自然,进行大量的实验探究,抱着务实的态度,对树叶进行查找。直到最后真的找不到相同的两片树叶,便会自然而且深刻地接受这个事实。本来是书上的结论知识,后来变成了学生自己实验探究的结论。这个结论包含的知识远远大于课本的知识,它是生动的形象的,是自己求实质疑得到的,这样一来学生的理性思维也得到了良好地培养。

  这是创新的表现,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提问和思考,教师应该予以解答并让他们去开辟新的领域,这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张耀灿,郑友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支玲玲(1988— ),女,浙江乐清人,学士学位,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

« 上一篇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