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钱海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课程有了很大的改革,包括对科学这门学科的重视和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但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挖掘学生动脑筋的能力。本文探讨的重点是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 小学阶段 科学课程 学生 思维能力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受到社会和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此同时更加注重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建立和培养的关键阶段,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科学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小学科学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教学与学习之间的理解需要学习思维能力的构建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我国已经逐步从传统的教育方法中摆脱出来,开始提倡更为公平、有效而实用的教学方法。对于科学这门学科,要在教学者教学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科学进行立体而全面的理解和思考,尤其是针对一些科学知识形成的规律,是需要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在科学知识中得到更多的思维开拓和挖掘。
(二)教学模式的改变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跟进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老师对各个学科选择了具有引导性的方式改变教学策略,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这种改变和引导需要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科学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影响
(一)培养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程教学的核心
教学者的教学工作,是把新知识有效而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其核心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建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小学科学这门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和认识,转化成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能力,这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建立起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事物分析、比较、结合以及推理。需要教师在为学生讲授科学知识时,运用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比较实际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科学课程的教学,如果教师能使学生在脑海中对问题进行深思,会在无形之中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作用。所以这要求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巧妙的疑问设置,创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深入地思索。例如,在学习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现象时像冬天的门窗比夏天的要紧实的原因或者是为什么水还没烧开就从壶里溢出来的问题都可以积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科学的主观能动性。
(三)通过科学实验和公平、互助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为了增加科学知识的生动性,可以借助多媒体或者是实验现象性,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证明所学的科学知识是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探索研究的必要,需要教师注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要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机会,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同时也让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更清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互相促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学生虽然对书本上知识的丰富多样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由于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还缺乏对知识求知的实践意识,如果缺乏学习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影响。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有趣性,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不断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并提供必要的实践空间让学生带着老师的疑问自己动手、动脑,通过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积极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科学学习有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更加全面而立体的培养,尤其是对于比较灵活多变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多种科学因素的结合帮助自己建立敏捷的思维,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培养一个高品质的思维方式,这要求科学课上教学工作者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的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课程是小学众多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通过教师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利用科学课堂给予学生更多动手、动脑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这种自主探索的科学实验中建立思维能力,探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吴剑平。在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课程教学,2015,(7)。
[2]李世桃。浅谈小学自然科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影响[J].素质与能力,2015,(2)。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