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生到了初中以后,身体各项机能都基本有了一定的发育和成长。在这个节段,学生的体能也应该得到一个快速的发展和提高,为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打下一个良好的身体基础。因此体育教师要能充分认识到这一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学生的身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施方案和有组织对学生的体能加以训练和提高。
【关键词】 初中体育 体能训练 结合实际 锻炼计划
一、初中学生增强体能的意义
学生到了初中后,体育课各项的运动项目相对小学来说增加了,比如篮球,足球,中长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杠上运动等都需要体能来做支持。 可以这样说;体能是学生活动和目标行为的动力基础,身体形态是指机体内外的形状。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器官系统的功能。而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这些体能的提高是要通过在初中体育阶段的有效性锻炼来实现和达到的。初中阶段作为个体一生体能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着坚实的体能基础。 因此增强初中学生的体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体能增强的几个有效实施策略
1.夯实学校体育工作。学校的体育课程是学生体育锻炼的重点,学校需要将目标落实到课程计划当中,例如每个年级每周至少三节体育课程,活动体育课不得少于2节,并且每天需要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保持学生的持续锻炼。没有体育课程的当天可在课后组织体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享受体育的乐趣。长久以往,促进学生身心成长,提升体能健康水平。同时需注意运动的科学性,一般进行强度较弱的运动,时间较长,而进行强度高的运动,时间一般持续在30-60分钟为宜,太短达不到提升的效果,而太长则反而对身体有害。
2.晓之以理,让学生理解锻炼价值。在平常的教学当中,作为教师,需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培养,要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运动当中。例如,让学生进行耐力跑时,许多学生会担心自己练不好,觉得没有足够意志力,这时候教师则可以适当引导,晓之以理,例如可以告诉学生,耐力跑是他们参与其他运动的基础,不管你喜欢足球、篮球还是其他运动,只有提升自己的耐力与体能,才能够在自己喜欢的运动当中“如鱼得水”地发挥,展现出自己的运动天赋。再如,对于一些不喜欢做运动的女学生,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强调,耐力跑是塑身、减肥的最佳方式,促进学生主动锻炼。
3.组织体育活动与竞赛。学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与竞赛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设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集体与团队合作观念,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例如可以举办诸如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等常见运动比赛,也可以引入诸如桥牌、健美操等新颖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此外,学校也需要定期举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了解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根据学生状态进行课程调整。
三、针对性学生个性差异制定锻炼目标
学生的身体状况及体能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下肢腿部力量基本还可以,做立定起跳远基本能达标。但是大多数的学生上肢臂力不够,单杠引身向上不能完成达标数量,作者在教初一年级体育教学中做过测试,初一年级有一个班的二十二个男生,通过测试下来只有五、六个学生能完成引体向上的达标要求。其他男生均完成不了达标数量,甚至有十二个学生一个引体向上都完成不了,可见这些学生的体能状况是如此之差。针对这种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单杠引身一学年的锻炼计划及达标和学生实施锻炼的细则。学生锻炼的具体做法是;一、充分利用课件时间进行锻炼其中大课间时间较长学生可以充分锻炼。二、采用循序渐进的锻炼方法。三、利用好节假日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通过学生有目标有计划的锻炼,学期的引身向上测试中二十二个男生均顺利完成了达表数量。
总之,初中学生体能的增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和项目而且意义重大,学生的体能关系到今后的各项体育运动的发展。有了良好的体能对将来的生活、工作、学习、运动有极大的益处。因此教师要能从学生的体能实际情况考虑,有针对性的制定学生体能锻炼的有效策略,让学生自发的真正喜欢体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