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画展,一幅美不胜收的花卉画,一个有关艺术追求的真实故事。在暑假的北京之旅中,参观中国美术馆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中国美术馆是建国十周年所修建的十大建筑之一,收藏了从古代到当代各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名家的代表作品。它是一栋三层仿古阁楼,汉白玉墙体,层层廊檐上都是黄色的琉璃瓦,上面的宝塔顶跟天坛公园祈年殿的话筒形宝顶几乎一模一样,有毛主席亲自题写的“中国美术馆”几个大字。
我们先上三楼看了“大隐拈花——陈绶(shou)祥国画作品展”。爸爸说陈绶祥爷爷的作品广泛吸收传统技法后进行了大胆创新,体现了一种关注历史、社会、自然和中国人的情怀,要先读他画中的诗和文字,才能读懂他的画。我觉得他的字画真的很大气,不过还不是太明白那些字画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境。
在二楼,我看到一幅精致的蝴蝶兰花卉画,不由得驻足在画前仔细观看。画面底部绿油油的叶子穿插交叠,有的正面向,上,叶子肥厚有光泽,上面的纹路清晰可见,就像一伸手就可以摸到它那绸缎(chouduan)般柔软的质地;也有些侧面露出卷卷的边儿,让人好想伸出手去把它抚平理顺。叶子的缝隙中伸出一根根花茎,被一圈圈白色的圓分成一节一节,有点儿像一小片微型甘蔗林。花茎上有的花儿大方地绽放着深粉色的笑脸,像一只只陶醉在花香中的蝴蝶乘着微风展翅高飞;也有的害羞地露出半张笑脸,像一只只忙着采蜜的蝴蝶收起翅膀在用虹吸式0器专注地吸吮着花蜜;还有刚刚冒出来的青涩花骨朵儿,就像一枚枚浅粉色的蝴蝶蛹,在静静地等待冬雪化尽、破茧成蝶的时刻到来。
是谁画了这么妙趣横生的花卉作品呢?我仔细看了看作者,不会吧?原来是我最喜欢的常沙娜。前几天我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过“花开敦煌”父女作品展,听过她的故事。她出生于法国,跟随爸爸妈妈回到敦煌修复莫高窟壁画。因为长期跟随父亲临摹(mo)敦煌壁画,在一次画展上作品受到一个美籍华人的赏识,被推荐到美国念大学。建国初期她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毅然放弃在美国尚未完成的学业,提前回到了祖国。回国后跟随林徽因先生在清华大学营建系当助教,一边把传统图案和敦煌文化应用于教学,一边用她熟悉的敦煌图案设计出了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华灯等作品。她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达十五年,是我国唯一一个没有大学学历却成为大学校长的传奇人物。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美术,我想我一定要像常沙娜奶奶一样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用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去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