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赏析
“臆断”就是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全凭自己的揣测来做判断,也指不经过实际调查,就轻信了传言的坏习惯。苏轼批评这种行为,说:“这怎么可以呢?”
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水流量最大的河。有一次,一首巨轮来到该河流的入海口,淡水用完了,又无法靠岸,就向附近几艘轮船求援。那些轮船上的人回答说:“淡水就在你们的船下。”他们不相信,认为海水都是咸的。其实,因为河水流量太大,早把入海口附近的水冲淡了。这就是臆断,完全胡思乱想的臆断也不多,往往是凭借经验来“想当然”。
话说回来,苏轼自己也有这个缺点。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只见书桌上有两句咏菊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心里想道,菊花很耐寒,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便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與诗人仔细吟。”后来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秋天,眼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悔悟到自己错了。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要以实践为根据,不要凭空揣测。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老师尽可能地为我们做实验,带我们考查,并不只是要我们懂得那些知识,而是在培养我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我们一生都不可缺少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