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理解和探讨人性问题的同时,对欧洲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颇有兴趣,也被东方的佛学思想所吸引。他读过古代的佛经著作,其中有一部分谈到人生的种种不幸。这些观点给他提供了某种启示。例如,佛陀指出,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被困在他所憎恨的事物上,或是因为他不能获得他之所爱。因此,人生往往是为摆脱这些不幸不断地作出努力的过程。受了这种思想的启示并经过科学研究的训练,海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在社会中的心理动态作了比较细致的描述,提出著名的平衡理论。
一群先人,前仆后继,才逐渐完善的。
在欧洲的学术界,“供给和需求”这个名词最初见于詹姆士·斯图亚特(James Denham-Steuart)所著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该书出版于1767年。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著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也使用这个名词,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使用这个名词作为其中一章〈论需求和供给对价格的影响〉(On the Influence of Demand and Supply on Price)的标题。亚当·斯密时常假设物品的供给价格保持固定,如果它的稀少性增加会导致它的价值减少,实际上这论述就是后世所说的需求定律。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致力研究一些假设用于建立他对供给和需求的理论。法国数学家古诺首先发展一个数学化的供需模型,这个模型连带相关图表载于古诺1838年的著作《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Researches into 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Wealth)。
19世纪晚期边际效用学派兴起,这个学派以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为首。他们理论的共同点是价格是由生产决策的边际价格决定。这是自从亚当·斯密关于如何决定供给价格的思想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 1870年的一篇论文《以图形表示供给和需求》(On the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里,作者弗莱明·詹金(Fleeming Jenkin)在“引入图表到英国经济学文化”的过程中首先在论文里绘出第一条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包括使用比较静态的办法研究供给和需求在劳动市场的应用 。这个模型后来被马歇尔在其1890年的教科书著作《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进一步发展及普及 。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又译夏尔·德·塞孔达·孟德斯鸠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
一、“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最早是由盂德斯鸠提出的,洛克的三权分立理论是盂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孟德斯鸠认为“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1、孟德斯鸠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这部书中表达了批判法国旧政权的立场,又充实和发展了洛克分权的思想。
2、思想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3、主要影响:
(1)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2)主张实行三权分立,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分开,使其分属三个不同的机构;并强调三个权力互相制约的重要性。
分权学说的目的,是使国家机器内部权力均衡,互相制约。它既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又为实现资产阶级争取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提出了可行又可靠的保证,为资产阶级以法制对抗封建专制指出了道路,为资产阶级法学奠定了基础。
他的三权分立原则锋芒直指君主专制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
不知道你想找的是不是海德的平衡理论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代表认知主体,O为与P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人;X则为P与O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任意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综合言之,海德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己的认知架构内,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态度。申言之,海德尔所感兴趣的一致性是在人对他们与其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
示例
例如:P为学生,X为爵士音乐,0为P所尊敬的师长。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听到0赞美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皆为正号,P的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又听到O批判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二正一负,这时P的认知体系呈现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体系发生变化。
博弈论Game Theory 又称对策论,起源于本世纪初,199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恩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奠定了博弈论的理论基础。
真正形成理论的应该是英国的《大宪章》,是很多人思想的结晶,并不专属个人
1215年6月15日(一说1213)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的宪法性的文件
《大宪章》规定:“国王如果超惯例征税,必须召集大议会征求全国公意。若不经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不得将任何自由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大宪章》虽然只有63款,但却奠定了英国宪政制度的最重要的基石,并成为对君主权力进行限制的永久见证。《大宪章》的签署确立了这样的一个原则:英国国王的权力并非是至高无上的,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之下行使权力,即王在法下,国王的权力不能超越法律,这个原则也为后来的《权利法案》所继承和发展。
公共物品理论,又称为公共产品理论,最早见于萨缪尔逊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但之前已有学者提出相关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历史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科研究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产品理论。
1919年产生的林达尔均衡是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林达尔认为公共产品价格并非取决于某些政治选择机制和强制性税收,恰恰相反,每个个人都面临着根据自己意愿确定的价格,并均可按照这种价格购买公共产品总量。处于均衡状态时,这些价格使每个人需要的公用产品量相同,并与应该提供的公用产品量保持一致。因为每个人购买并消费了公用产品的总产量,按照这些价格的供给恰好就是各个个人支付价格的总和。林达尔均衡使人们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总之,林达尔均衡指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成本分配进行讨价还价,并实现讨价还价的均衡。
萨缪尔逊1954年、1955年分别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和《公共支出理论的图式探讨》提出并部分的解决了公共产品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如:如何用分析的方法定义集体消费产品?怎样描述生产公共产品所需资源的最佳配置的特征。他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一文中将公共产品定义为这样一种产品:每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减少任何他人也对这种产品的消费。这一描述成为经济学关于纯粹的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
1956年蒂鲍特(C.M.tiebout)发表了论文“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随即出现了大量关于地方公共产品的文献,地方公共产品问题指:一些公共产品只有居住在特定地区的人才能享用,因此个人可以通过迁居,来选择他消费的公共产品。布坎南在1965年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非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进行了讨论,公共产品的概念得以拓宽,认为只要是集体或社会团体决定,为了某种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繁荣物品或服务,便是公共产品。
同年,贝冢(K.Kaizuka)最先引入了公共产品要素的概念。1969年,萨缪尔逊指出对林达尔均衡理论提出了批评,指出:因为每个人都有将其真正边际支付愿望予以支付的共同契机,所以林达尔均衡产生的公共产品供给均衡水平将会远低于最优水平。
1973年,桑得莫(A.Sandom)发表了“公共产品与消费技术”。着重从消费技术角度研究了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70年代以后,公共产品理论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设计机制保证公共产品的决策者提供的效率原则。
是弗朗西斯 培根的著作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 新工具 》《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
著有《学术的进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锐地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经院哲学和神学严重地阻 碍了科学的进步,主张要全面改造人类的知识,使整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实现伟大的复兴。他认为,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经验归纳法,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