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 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⒊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三、散文的特征
⒈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但对纪实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较大分歧,比较有代表性......
一、围绕相同主题,迁移拓展。
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组合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拓展延伸,综合积累。《给予是快乐的》(苏教版第九册第24课)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哲理,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凭借课文具体的的语言材料,学生能懂得相关道理,但缺乏真切的体验。为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安排学习《爱之链》这篇短文,该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冬天的傍晚,在一个美国的小社区里,失业的乔驾车寻找工作,他突然看见一位车子抛锚的老奶奶,乔下车帮助老奶奶把车修好。那个老奶奶感激不尽,问乔要多少钱,但乔根本没想到钱,只是说了一句话:“如果你真想答谢我,就请你下次遇到要帮助的人,也予帮助并想起我。”老奶奶开车到一家小咖啡店吃东西,她看见女侍者是个孕妇,付了100美元后未要找零就悄悄离去……他们都在付出的同时收获快乐。最后再来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感受,描述“我也曾经因为 而感到快乐”,学生会加深对课题乃至课文的理解。
《月光启蒙》(苏教版第十册第19课)选自诗人孙友田所著《往事如歌——月光母亲》,我们要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而孙友田所著《母爱似水》《迎接母爱》表现的是同一主题,文笔优美,感情真挚动人,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并不会过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却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母爱的伟大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求异比较阅读,开阔视野。
《三亚落日》(苏教版第十册第2课)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三亚饱含诗意的日落美景,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读了这篇课文,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巴金的名作《海上日出》,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当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选材独到。
三、搜集背景材料,提高认识
教一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各种资料,通过阅读摄取帮助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作者生平介绍以及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苏教版第九册第1课)教学重点为能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培养环保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植树造林的好处,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拓宽了知识面,还能培养搜集、选择、处理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四、追本溯源看原著。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是节选自名著,对于这样一些课文,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去看原著。如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第九册第22课)只是《水浒传》中第九回中的部分章节,但林冲谦和忍让、武艺高强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完课文后,我们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林冲后来的命运,激发学生探知的兴趣。
以上论述是仅就紧扣课文拓展阅读而言,着眼于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尽量在课堂上完成,不完全是通常所说的课外阅读。广义的阅读教学的拓展应该是“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达到新课标提出小学一、二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则要确立阅读的内容和题材应广泛多样、活泼有趣的指导思想,不但阅读的内容要广,阅读......
朱自清散文比喻修辞手法欣赏 ——荷塘月色 在文学作品中,一种恰当的修辞手法尤若闪光的珍珠,会使作品大大增色。每每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无不被那种种修辞手法所吸引。他的排比,如数家珍,五光十色一串串成列出来;拟人,好似神话,万物皆有四肢五官,活脱脱,呼之欲出;设问,又象深海垂钓,不仅钓鱼心切,更有深沉含蕴------ 还是看看他的比喻。
朱自清的比喻,既能使读者唯唯称是,又能令人拍案叫绝。其产生诱人的底力在于:他不仅娴熟于比喻的技巧性,而更在于他予以比喻以艺术性,使其产生新颖、奇特的美感。“野花遍地是------象星星、象眼睛(《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那醉人的绿呀!-----象少妇拖着的裙幅;-----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绿》),“黯淡的水光,象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哪里是文章中的语句啊,这是绘画中的色彩,是音乐中的旋律,是舞蹈中楚楚动人的舞姿。这一处处比喻既描绘出一幅幅美丽而又动人情畅的画面,又唤起读者逸心的美感,使你得到艺术的享受。
朱自清运用比喻之所以这样美的、绝妙的艺术效果,与他新奇、无拘无束的联想是分不开的。纵观他的比喻的喻体有形象可睹的人、物,有抽象不可见的虚梦幻影。凡能涉及的,信手拈来便成一喻。而更成功的却是形成了的、他的比喻的规律。首先,以物喻物:“那溅着的水花,----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绿》),“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月色》),“远处----有一两片白云-----象美丽的贝壳一般”(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里把水比喻着白梅,把荷叶比喻着舞女的裙,把白云比喻着贝壳。他没有局限于本体与喻体的相似,也没有停留在喻体的某一点上,而是通过迁移、转换,从不同角度选取喻体,从不同深度摄获相似点,从而尽量朝着远的、美的事物意向产生联想。再是,以人喻物:在这类设喻构想过程中,他或取人体的某一部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荷塘月色》),春风“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岸上原有一株两株的垂柳树,-----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象就象一支支美人的臂膊”(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或取人体的全部,“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月光里鲜明得少女一般”(《威尼斯》),“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那醉人的绿呀-----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绿》)。一切喻体在朱自清的笔下,不但有了鲜明的特点,而且变得明丽鲜美、生动诱人,而使读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更显示出他比喻的独特风格,收到他比喻的特殊效果。
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还采用了迁移读者感官的变位比喻。“缕缕清香”、“仿佛”、“渺茫的歌声”,“塘中的月色”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薄薄的青雾”象“笼着青纱的梦”。变嗅觉感为听觉感,变视觉感为听觉感,变具体事物为幻觉之物。这种“感觉移植”法的比喻,实在是修辞领域里难得的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