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人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亥任安书》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元景安列传》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受尽折磨,慷慨牺牲。
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努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屈原为报国爱民,即使沉江自溺也在所不辞。
陶渊明清贫如洗,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顾炎武饱经忧虑,坚持抗清。
郑成功历尽艰险,收复台湾,大振台湾,大振国威。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恶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有骨气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后,大肆搜刮,物价飞涨,老百姓苦不堪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也背了一身的债,冬天里连一件棉衣都做不起,一家人只能喝稀粥度日。他的小儿子因营养不良而夭亡了。 反动政府知道朱自清很有学问,几次请他出来做官,许给很高的薪水,可是他抱定主意,不做反动派的官,一次又一次拒绝了。 国民党担心大学教授造反,给他们发了面粉配给证,低价供给美国“援助”的面粉。为了抗议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北京一百多个教授发表声明不买美援面粉。朱自清毫不犹豫地在声明上签了字,并对妻子说:“人穷志不穷,我们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决不乞求美国的所谓恩赐。”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重病不幸去世了,临终前振足气力对妻子说:“有一件事必须记住,我是在拒绝购买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过字的,你们即使饿死,也不要买它。” 妻子含着泪点点头,朱自清欣慰地含笑闭上了眼睛
1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3苏武:北海牧羊
汉武帝时,匈奴新继位的单于怕汉朝发兵进攻,作出友好姿态,把历来扣留的汉朝使者全部放回。于是汉武帝派遣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率领属吏常惠等一百多人去匈奴答礼,同时将历来扣留的匈奴使者送回。
苏武住了一个多月后,准备回家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副使张胜支持匈奴内部一些人反单于的事暴露了。
单于知道后非常震怒,下令将张胜抓起来,并人去审问苏武,苏武宁死不屈,当场拔剑向刎,吓得单于赶紧找医生救治。
单于为了使苏武屈服,把他关在一个地窖里,不给饭也不给水。正巧大雪纷飞,苏武一连几天吃披在身上的羊皮,嚼飘进地窖的雪才没有死去。
过了几天,单于又把苏武迁到北海(前苏联境内的贝加尔湖)去牧羊,又给他的是一群公羊,说要公羊生了小羊才可以回国。苏武到了北海以后,匈奴人就停止了对他食物的供应。......